栏目导航

当前位置:首页>>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

乐 学 不 倦

发布时间:2016-11-22 浏览次数:0

 

乐 学 不 倦

——谈顾颉刚先生之中华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陶志鑫男  21岁  河北师范大学  2014级历史文化学院  指导老师:戴维才

  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庄子此言道出了无数学人之无奈。对于广袤如大海般的知识,我们却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,岂不是自找苦吃!但苦头总是有乐学的人甘愿去吃的,因为他们能以苦为乐,在无穷的知海中体会到欢愉。同样的,我们的民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,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,也将面临着诸多困难,这同样需要我们有一种乐学的精神去孜孜不倦地探求。顾颉刚先生便是这种乐学精神最恰当的代表。

  顾颉刚先生出生于素有人文渊薮之美誉的江南水乡苏州。苏州顾氏家族一直是耕读传家,从清初首开仕途的松交公到为顾家博得康熙皇帝御赐的“江南第一读书家”美誉的秀野公,再到爱好文史,擅长诗文的顾颉刚之父,顾门子弟皆是经纶满腹之辈。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,顾颉刚从小便养成了乐学的性格。六岁时开始读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八岁便写出了一篇有关中国古史的小文章。在其上私塾之时,每天一回家便偷看家中的藏书,常把长辈的书籍弄乱,以至于他的叔父就曾在书架上贴上一张纸条:“双庆(顾颉刚的小名)不许翻动”。

  待到顾颉刚考上北京大学预科时,其乐学之情体现得尤为真切。1913年章太炎先生在化石桥共和党本部开国学会讲座。对于主张整理国故、以史学之眼光来看待经书的经学大师章太炎,顾颉刚当然十分佩服。于是他那一颗乐学之心便又开始了剧烈跳动。他顶着雪夜凛冽的寒风前去旁听章太炎先生的讲座。在章太炎先生广博的学问感染之下,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不足,懂得了如何以自己的意志去驱遣书中的知识。书籍不是死的,书籍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。书籍可备参考,而不必做准绳。

  乐学的顾颉刚不曾终止他的求学历程,翻阅过康有为的《新学伪经考》和《孔子改制考》后,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,他产生了疑古的动机,这诱导他去研究古史。真正给予他新思想的是中华近代历史上第一号响当当的名人——胡适。27岁风度翩翩的胡适入北大之初便接替陈汉章讲授“中国哲学史”,他一扫陈汉章繁冗杂碎、漫无边际的授课方式,摒弃了唐虞夏商,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。他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授方式,对当时饱受三皇五帝观熏陶的学子来说无异于平地起惊雷,他那种以西方科学方法来治中国古书的治学思路,也带给学生们巨大的心灵震撼,于是顾颉刚通过向胡适学习,走上了以西方科学手段研究国史的道路,为他以后创立古史学说奠定了基础。

  顾颉刚先生以学习为生命中第一大乐事,为学而学,在不断的学习中改造自己,提高自己,最终坐上古史研究领域的第一把交椅。做学者,以乐学为上,对于一个民族亦复如是。过去人们常在思考一个民族的生存之道,或曰在科技,或曰在武力,或曰在政体。但我认为其最为关键者当在有一股好学、乐学之精神!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,特别是在网络化、信息化的21世纪,世界真是一天一个模样。我们如果抱残守缺,不愿向前看,不愿向先进之辈学习,那么我们的民族必将落后。近代以来,中国固守着“华夷之辨”的腐朽观念,抱着自己的那几本旧书不放,最终只能是将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境地。直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,中国才真正地开始向先进文明学习,才使民族复兴之愿景有得以实现之可能!综而言之,这种乐学精神才是民族生存、民族复兴的无尽源泉,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需要拥有的灵魂!

河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

电话:0311-80789663   电子邮件:ggw@mail.hebtu.edu.com

技术支持:载驰科技